理 由:
近年来,新型传染性病毒屡屡被发现,“非典”、H7N9禽流感、埃博拉、寨卡、诺如等新型病毒引起的疫情先后在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生和传播,严重地危及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世界各国政府均加强了对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管理体系的建设。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更加突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区这两年建设了区公共卫生大楼,疾控硬件建设有所提升,医疗卫生水平有所提高,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暴露出我区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和不足,与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公共卫生安全形势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要求不相适应。
比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操作性和针对性有待增强。重应急、轻预防的倾向仍未扭转,传染病医疗机构投入相对不足,医疗物资等战略储备不足。各级疾控机构普遍存在能力不强、机制不活、动力不足等问题。基层防治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卫生人才待遇低、流失比较严重。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紧密结合、连续服务、有效衔接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尚待建立。疾控人才队伍软件建设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例如区疾控中心编制只有36人,各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控人员也较少,很难应对全区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近百万的疫情防控工作。大数据的建设和应用也有待提高。
实施办法、措施和建议:
一、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一是强化监测预警。紧紧围绕“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目标,强化各级疾控机构的信息收集、分析、利用能力,实现重大疫情风险监测预警信息数据共享,提高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发现、报告、预警、响应、处置能力。二是完善功能定位。加强疾控机构实验室能力建设,强化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相关工作的技术指导、人员培训、质量控制和督导评价、绩效考核等职能,创新医防协同机制。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政策,建立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新机制,落实“两个允许”,适当提高疾控人员待遇。
二、强化重大疫情救治体系
一是加强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资源区域布局,建立传染病救治医疗中心,完善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完善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提高诊疗能力,提高传染病相关医务人员待遇。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完善网络布局,完善急救车辆(包括负压救护车)配备。二是持续加强分级诊疗等制度建设。引导医联体内形成顺畅的转诊机制,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三是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资配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满足重大疫情防控要求。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建立“公益一类保障与公益二类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新机制,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三、健全重大疫情应急物资保障制度
推动完善卫生应急物资专项储备制度,健全物资储备体系,科学调整物资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提升储备能力。建立应急物资生产供应体系,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健全应急物资收储制度,最大限度调动生产企业积极性。完善跨部门跨地区联防联控物资供应工作机制,建立从原料供应、生产、流通、储备、使用等全链条的信息动态监测系统。
四、完善志愿者服务建设和社区网格化管理
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的作用,联动基层治理体系,利用网格化、大数据资源,做到资源分配的精细和精准,优先保障应急救援一线的急需,同时安排好人民群众的生活。
五、提高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用
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疫情态势研判、人员排查防控、物资保障调度、支撑复工复产、有序推动经济运行等方面得到更广泛应用。通过大数据再造供应链体系,尤其推动柔性供应链体系建设,以期提高在应急响应方面的能力和增强抗风险能力。
提案答复:
(三卫函〔2020〕71号)对区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提案第20200054号的答复意见